建党百年看中国|微摄大型图片报告之八 中国天河高性能计算机 这是2020年11月2日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拍摄的天河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依托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见证着我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创新的种子已经播撒,创新的激情正在升腾,创新的中国风华正茂。新华社发(赵子硕 摄)
微摄直击2022北京冬奥会(20) 距北京冬奥会345天 2021年2月24日,距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345天。 因疫情一再推迟的“相约北京”测试活动,终于在北京冬奥会之前的最后一个雪季举行了。2月23日,受冷空气影响,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出现降雪天气。雪后的金山岭长城银装素裹,美如画卷。 新华社发(王立群摄)
看“人民英雄”张伯礼的几个坐诊瞬间 2月23日,张伯礼(右一)询问患者病情。 当日,“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来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坐诊,几个小时不停地为患者把脉、问诊、开药…… 年过七旬的张伯礼仍十分忙碌,他的时间几乎被科研、教学、会议和管理工作占满,但心系患者的他,只要人在天津,每周都会抽出时间到医院坐诊。
2021年2月23日,距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还有346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22日到北京市海淀区首都体育馆、延庆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调研。孙春兰要求各地抓住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大好机遇,加快冰雪运动普及。图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办公区总部。何世红 摄
2月22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这是习近平等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之旅 2020年10月1日,国家航天局发布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飞行图像。从“嫦娥”探月到“长五”飞天,从“蛟龙”入海到航母入列,从北斗组网到5G商用,从随处可见的“扫一扫”到层出不穷的“无人”“共享”……中国以一系列创新成就实现了历史性飞跃。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
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首飞 2020年7月26日,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山东青岛团岛附近海域成功实现海上首飞。依托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见证着我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创新的种子已经播撒,创新的激情正在升腾,创新的中国风华正茂。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从“嫦娥”探月到“长五”飞天,从“蛟龙”入海到航母入列,从北斗组网到5G商用,从随处可见的“扫一扫”到层出不穷的“无人”“共享”,中国以一系列创新成就实现了历史性飞跃。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五星红旗在月球飘扬 2020年12月4日,国家航天局公布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展示国旗的照片。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全景相机环拍成像,五星红旗在月面成功展开,此外图像上方可见已完成表取采样的机械臂及采样器。中国以一系列创新成就实现了历史性飞跃。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
飞速发展的高铁技术则是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斐然成果的缩影,我国自主研发的高铁相关技术让世界瞩目。目前,我国高铁总体技术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在高铁领域的研究正不断驶入创新的“无人区”,为世界高铁建设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何世红 摄
2020年11月28日8时30分许,创造了10909米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的“奋斗者”号,完成第二阶段海试,胜利返航。这是“奋斗者”号(资料照片)。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创新的种子已经播撒,创新的激情正在升腾,创新的中国风华正茂。 新华社发(中国船舶集团供图)
2019年12月17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交付海军。经中央军委批准,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舷号为“17”。依托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见证着我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新华社记者李刚摄